農產品電商助推品質消費升級,冷鏈物流仍面臨“三高”
發布時間:2018-05-06 來源:本站 瀏覽:次
近幾年來,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,消費者觀念升級變遷,當前的消費者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必需品,而是對生活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“種”易“賣”難
據《2018年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》提出,農產品的品質消費促進了農產品電商的發展,反過來農產品電商的發展促進了農產品品質消費的升級。
數據顯示:2017年我國主要農產品再獲得豐收,農產品總量超過211828.25萬噸,再創歷史新高。
然而,雖然農產品產量再創新高,“供過于求”與“供不應求”的問題卻同時存在,中國農業正處在轉型的“關鍵期”,如何在種得好、養得好、加工好的前提下還能賣得好成為當前農業整體面臨的重要問題。
據了解,2017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轉型、升級、外遷中發展,許多城市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外遷動蕩中發展,相對其他產品批發市場而言,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量、交易額仍然在穩步發展中,在農產品流通中發揮著主渠道的作用,大約占據70%左右的比例。
2017年,全國共有4469個功能比較完備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,其中13個國家級產地批發市場,30多個田頭市場。
2017年商務部、農業部等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,商務部確定了49家公益性農產品示范市場、21家公益性農產品示范(零售)市場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市場都在探索各種不同模式的網上交易。傳統農產品市場開展網上交易業務,一定程度上也拉動了整體的交易額。
如“深圳農產品”公司旗下批發市場農副產品年度總交易量超過3000萬噸,年度總交易額超過1800億元,約占全國規模以上批發市場交易總額的10%。
在農產品電商的大范疇中,生鮮品類成為難以忽視的一大板塊。報告指出,2017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1.2萬億元,其中農產品的網絡零售交易額占20%,生鮮農產品的表現十分搶眼。
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,我國有近14億人口,中等收入群體已經有4億人左右。生鮮消費以一二線城市為主,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年輕用戶成為主力人群,中產階級家庭為線上生鮮消費的主力,個人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占43.6%。
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,2017年我國生鮮農產品電商規模達到1391.3億元,平均每年增長50%,預計2018年將超過1500億元。2017年生鮮電商市場發展迅速,自2013年以來連續5年保持50%以上的增長速度,但呈現逐漸趨緩的態勢。
隨著生鮮平臺的不斷創新,消費者線上購買生鮮更加便利,體驗更加多元,生鮮電商平臺供應鏈布局越來越深,線上線下融合更加緊密,場景化的消費需求日漸明顯,成為生鮮電商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。創造生鮮場景、一小時到達、即刻賠付等創新服務不斷涌現,消費體驗將不斷地升級。
冷鏈物流仍面臨“三高”
雖然農產品電商正在駛入快車道,制約其發展的“老問題”仍舊存在。
有相關報道指出:2017年我國冷鏈體系的不健全已然成為物流企業前進的阻礙,由于政府多個部門管冷鏈,眾多企業盲目投資,導致農產品冷鏈領域投資不足與投資過度同時存在,全國農產品冷鏈體系“不缺資源缺整合”。
交通運輸部2018年2月7日指出,2017年全國物流成本降低了881.6億,2018年將確保降成本不低于2017年的水平。
然而,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成本仍然較高。由于冷鏈物流除了專業化程度不高,我國冷鏈物流還存在企業運行成本高,經營心態浮躁等問題。
路橋費、燃油費、人工費等逐年走高,三者加起來占到冷鏈企業總收入的80%以上,已成為壓在冷鏈物流企業身上的大山,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企業心態的浮躁,在支出方面精打細算,很少有企業主動在信息系統、設備升級、人才培養、服務提升等方面加大投入。
同時,2017年我國農產品冷鏈在農村面臨著許多問題,主要集中表現為“發展不平衡、不充分”的問題,農產品物流占全社會物流總額的比例只有1.58%,但是農村物流不足與過剩存在,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,當前冷鏈物流是不缺資源缺整合。
2017年,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老問題仍然沒有解決,如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起步晚、基礎薄弱、市場規模不大、行業集中度不高、專業化水平不高。“賣不了、運不出、儲不行、成本高、虧損大”等現象仍然存在。
針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當前面臨的障礙,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指出:重點解決農產品銷售中的突出問題,加強農產品產后分級、包裝、營銷,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。
商務部2018年1月公布了4個“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范城市”:廈門市、成都市、濰坊市、煙臺市,未來還將在10個城市進行冷鏈物流試點。
未來,我國農產品電商的轉型升級將進一步加快、農產品冷鏈電商將在示范中不斷得到推廣、農產品電商將實現“五大融合發展”,即內外貿融合、網上網下融合、硬件軟件融合、跨業態的融合與電商品牌的融合。